我國重點土傳病害及治理對策 |
|||
植病界普遍認為的五大難防治的病害為土傳病害、維管束病害、病毒病害、細菌病害和線蟲病害,土傳病害由于危害廣泛、嚴重被列為這五大難防治的病害之首。土傳病害的防治走過了漫長的歷程,從殺生性的土壤消毒劑如氯化苦、溴甲烷以及多種殺菌劑的應用發展到生物防治,但土傳病害的傳播與危害依然倡獗,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深入探討的問題。可喜的是天達惡霉靈的問世,為解決這一難題帶來了希望。 下面就我國重要的土傳病害、土傳病害的生態因素及土傳病害的防治問題,談幾點粗淺的看法,以供同行共同探討。 一、我國重要的土傳病害 1、水稻爛秧和死苗 主要是由腐霉菌、綿疫菌、鐮刀菌和絲核菌等多種真菌侵染引起的,上述真菌能在土壤中長期營腐生生活,無論濕育秧、旱育秧,當水稻秧苗遇低溫陰雨天生長減弱時,秧苗抗性降低,病菌容易乘虛而入,造成根系功能降低,持續低溫或陰冷后驟晴,容易出現大片枯死。 2、水稻紋枯病 由土壤中的絲核菌侵染引起,在土壤中大量的菌絲和菌核是主要侵染源,一般在分蘗期至抽穗期是發病高峰;主要侵染葉鞘和葉片,嚴重時可危害莖桿內部。發病初在稻株的水面或水下面生成暗綠色邊緣不清的小斑,擴大成橢圓形深褐色病斑,中部草黃色至灰白色,數個病斑匯合成云紋狀大斑,葉片隨之干枯,提早枯死。 3、小麥全蝕病 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毀滅性病害,由土壤中真菌的子囊菌侵染而成,同時也是較難防治且蔓延較快的頑固性病害,要達到較好的防治效果,必須采用以農業防治與藥劑防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 小麥播種后,菌絲體從麥苗種子的根冠區、胚芽鞘侵入,擴展蔓延較快,小麥植株感病后,根部逐漸變黑,分蘗減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發病愈早,減產愈大;在發病條件適宜時可造成全株枯死。 小麥全蝕病是根腐和基腐性病害,根部和基部變灰黑色是它的典型癥狀,這種灰黑色是由菌絲體纏繞被害組織以及組織腐敗后褐化造成的,一般稱為“黑膏藥”。 小麥全蝕病是由真菌的子囊菌亞門的禾頂囊殼菌侵染造成,病菌的越夏場所是麥茬、夏玉米根部及混雜在麥糠、場土、種子的病殘組織中。土壤中的病殘體是病菌的主要越冬來源,帶菌的糞肥傳病往往是發病面積激增的原因,種子上附帶的病菌是遠距離傳到新區的主要來源。 全蝕病菌在土壤中存活可分寄生和腐生階段,在寄生階段只能沿寄生根面生長,因全蝕病菌對土壤微生物的抗生作用非常敏感,同時受土壤條件的影響,全蝕病一般隨土壤pH值提高而加重;氮肥含量高時有利于病菌的腐生生活,而有機肥可減輕病害。 全蝕病達到發病高峰后,出現逐漸自然衰退現象,稱為“全蝕病的自然衰退”(TAD),據研究是由于特定的微生物區系產生了一種專門對全蝕病的特異性抗生原所致。 4、棉苗立枯病 棉苗立枯病是北方棉區苗期的主要病害,由土壤中的絲核菌侵染引起,一般發病死苗率為5%~10%,春雨連綿或寒流侵襲發病嚴重,可達50%以上,造成缺苗斷壟,不得不毀種重播。 5、棉苗紅腐病 由土壤中的鐮刀菌侵染引起的根腐性病害,遼河流域和黃河流域以北發生較多,長江流域苗輕鈴重。 6、棉花枯萎病 由土壤中的尖孢鐮刀菌侵染引起的維管束病害,新棉田的發病和遠距離的傳播則由種子帶菌引起,病菌一旦在土壤中定居,可長期存活。 |
|||
苗期癥狀:黃色網紋、黃化、紫紅、青枯及皺縮型等。 7、棉花黃萎病 由真菌的輪枝菌侵染造成的,是目前棉花生產上威脅最大的病害,病菌形成的微菌核可長期在土壤中存活。 棉花黃萎病在30年代僅個別地區發生,50年代開始蔓延,80年代遍及21省、市和自治區,估計年損失皮棉10萬噸以上,1993年、1995年和1996年棉花黃萎病在主要棉區大爆發,造成嚴重損失。 據1993年估計,全國黃萎病發病面積4000萬畝(占植棉面積的一半),損失皮棉200萬擔,價值10億元。 8、果樹圓斑根腐病 圓斑根腐病是北方果樹上的重要病害,由于圓斑根腐病的危害,致使果樹根系死亡,造成樹勢衰弱,結果率下降,品質變壞,甚至導致死亡。 據陜西果業高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焦振華高級工程師于2000年調查顯示:陜西、河南、山西、甘肅果樹面積為120多萬畝,僅圓斑根腐病占果樹面積的40%左右,使用綠亨產品防治圓斑根腐病取得顯著效果。圓斑根腐病菌寄主很廣,除主要危害蘋果、梨和桃樹外,還危害杏、葡萄、核桃、柿、花椒等。 受害果樹先從須根開始,圍繞須根的基部形成紅褐色圓斑,病斑進一步擴大愈合深達木質部,致使整段根變黑死亡;因根部受害程度不同地上部的癥狀往往出現枝葉萎蔫、葉緣枯焦或壞死。 此病在開春果樹根部萌動時即可危害,往往在果樹根系衰弱時遭到在土壤中營腐生生活的鐮刀菌的侵染而發病。因此,在果樹管理粗放,干旱、缺肥、土壤鹽堿化及土壤板結的果園發病較重。 9、蔬菜苗期病害 立枯病:由病原真菌絲核菌引起,幼苗出土時易受害,開始在莖基部產生橢圓形褐色凹陷病斑,發病初期,白天萎蔫晚間恢復,病斑擴大繞莖一周時,幼苗開始干枯,但立而不倒,當濕度大時病部產生褐色菌絲。 猝倒病:由病原真菌腐霉菌引起,蔬菜幼苗發病多發生在育苗床上,出土前染病可造成爛種、爛芽;出土后幼苗受害基部出現水浸狀暗綠色病斑,圍繞幼莖擴展,病斑變褐并縊縮呈線狀,病苗折倒,有時子葉不萎蔫便倒伏地面;發病往往從棚頂滴水處先發病,逐漸向外擴展,濕度大時,成片猝倒死亡,病苗表面長出白色絮狀菌絲。 灰霉病:由病原真菌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灰霉病主要發生在開花結果期,在出苗時遇低溫高濕的條件極易發病,是蔬菜育苗中常遇到的苗期病害,當澆水過多或頂棚滴水處最早染病,起初在葉片或幼莖上出現水浸狀褪綠斑,濕度大時,病斑上出現霉狀物,進一步發展可造成葉片或幼莖腐爛,致使幼苗死亡。 10、瓜類枯萎病 苗期即可發病,病苗子葉萎蔫,基部變褐;成株多在花蕾期發病,初期白天萎蔫,早晚恢復正常,基部、節間出現黃褐色條斑或帶狀凹陷枯死斑,有時流出膠狀物;潮濕時,病斑表面長出白色或粉紅色霉層,剝開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褐,這是枯萎病的典型特征。如果病情繼續發展,病株很快死亡。 瓜類枯萎病由真菌的半知菌亞門的鐮刀菌侵染而致。從病株上采收的種子可能帶菌,并能遠距離傳播;土壤、肥料、灌水、農具和昆蟲都可傳播病害。出苗后,病菌從根部傷口侵入,也能從根毛細胞間直接侵入;附著在種子上的病菌孢子,在種子萌發時可直接侵入幼根,病菌侵入后,在根部組織中繁殖蔓延,逐步深入木質部,進入維管束,上下擴展,造成維管束堵塞,并產生毒素,導致細胞死亡、植株萎蔫,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7~8年,病菌的厚垣孢子抗逆力極強,即使病株或病果喂食牲畜,通過消化道排泄的糞便中病菌仍能侵染植株。 11、蓮藕腐敗病 蓮藕腐敗病是由真菌的半知菌亞門中的鐮刀菌侵染引起的,帶菌的種藕是新蓮藕種植地區發病的主要原因,病菌以菌絲在種藕中越冬;種植多年的蓮藕地區,土壤中的病菌則是該病的主要侵染來源,該菌主要侵染蓮藕的地下莖部,造成變褐腐爛,導致地上部枯萎。發病初期,地下莖維管束變褐,從發病莖上抽出的葉片顏色發黃,后從邊緣向內干枯卷曲,藕莖形成斑腐,條件適宜時藕節出現粉紅色孢子團。 以上羅列的是我國主要的土傳真菌性病害,而土傳細菌性病害如軟腐病、青枯病等以及根結線蟲病暫時沒有涉及。 二、土傳病害的生態因素 土傳病害的發生與發病的輕重程度,是由于病原物和土壤中大量有益微生物以及寄主植物在土壤里的復雜而特殊的生態環境條件下相互競爭和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結果。土壤的生態因素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的生態環境十分復雜,它不僅受氣候變化的影響,更易受耕作、施肥、施藥和管理的影響。 在一般情況下,土壤病菌能產生大量菌體,只要條件對病菌生長發育有利而寄主又是感病的,病菌就可以大量繁殖并能侵染寄主,在感病寄主存在下,這些病菌就可以進入持續的致病期,隨著作物的連作而大量繁殖擴散,但之后養分被消耗完或土壤條件如溫度、濕度等對病菌不利時,病菌又可以進入休眠期。 |
|||
在感病寄主不存在時,土傳病菌在土壤中也能存活下來,除土傳病菌具有廣泛的寄主范圍外,還能在非寄主的根表面或殘枝落葉上存活,與其具有腐生競爭能力是分不開的。但不同病菌是有差異的,像鐮刀菌和輪枝菌在土壤中幾乎可以無限期生存下去,下表列出主要土傳病菌在土壤中的存活年限。 主要根病菌屬在土壤中的繁殖器官及存活年限 主要病菌屬
在土壤中
在土壤中
防病所需 (代表病害)
的繁殖器官
存活年限
輪作年限
Fusarium(瓜類枯萎病) 厚垣孢子
5~15+
4~6 Ophiobolus(小麥全蝕病)
子囊孢子
2~4
2~3 Phytophthora(番茄晚疫病)
卵孢子
2~8
2~5 Phythium(猝倒病)
卵孢子
5+
2~3 Rhizoctonia(水稻紋枯病) 菌核
5+
2~3 Verticillium(棉花黃萎病) 菌核
5~15+
5~6
溫度對根病的影響,多數病原菌的致死溫度為50~60℃,30分鐘,含黑色素的病菌及厚垣孢子能在較高溫度下存活。 濕度是另一個重要因素,在干燥土壤中絲核菌和鐮刀菌可大量發生,而濕潤的土壤有利于細菌生長并能限制病原真菌的生長。 通氣不好一般與CO2和低氧有關,土壤低氧有利厭氣微生物生長,對好氣病原菌不利,土壤淹水可抑制土傳病害。 施肥對土壤微生物有較大影響,據研究大量施用化肥尤其氮肥可刺激土傳病菌中的鐮刀菌、輪枝菌和絲核菌生長,從而加重了土傳病害的發生,這可解釋近年來我國棉花黃萎病及一些土傳病害加重的原因。我國棉花黃萎病自1993年大爆發以來,幾乎連年大發生,這不僅與當年的氣候因素有關,而且與棉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中有機物質大量減少有關。 根及種子的滲出物對病原菌的休眠體萌發有刺激作用,疫菌、鐮刀菌等對寄主專化性的要求是與寄主根滲出物對病菌的吸引和萌發甚至侵染有密切關系。研究表明大白菜種植在休閑地上,從土壤中分離不到軟腐病菌,但種植50天后,在癥狀出現以前,在抗病植株的根際和葉圍像感病植株一樣突然出現大量病原菌,收獲一星期后,病原菌的數量降至測不到的水平,軟腐病菌這種大幅波動的原因與大白菜根分泌物有關。根分泌物有單糖、氨基酸和有機酸,尤其天冬氨酸是決定軟腐病菌的趨化性,在離體試驗中發現,軟腐細菌對8種糖、4種有機酸和2種氨基酸表現出明顯的趨化性反應。由于趨化性刺激作用,軟腐細菌的移動速度比熒光假單孢桿菌快2~4倍,這使軟腐細菌在競爭利用寄主分泌物中處于優勢。 土壤線蟲與病害有密切關系。土壤線蟲可造成植物根系的傷口,有利病菌侵染而使病害加重,往往線蟲與真菌病害同時發生,如棉花枯萎病與土壤線蟲密不可分,在美國棉花枯萎病稱為枯萎—線蟲復合病害。 小麥全蝕病發病達到高峰后,便出現全蝕病的自然衰退現象(TAD),現已證明廣泛存在的微生物拮抗現象是造成全蝕病自然衰退的原因,這一現象也在其它土傳病害中存在。 “抑菌土”的發現,為根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希望。土壤的抑菌作用,不僅能使根病的發病高峰降下來,即使人工接入病原菌也可能不發病或發病很輕,有時病原菌會從土壤中消失。常見的土壤中尖孢鐮刀菌,在沙土中容易發生枯萎病,而在粘土中則很少發病,但病原菌在兩種土壤中都存在,只是在粘土中有利拮抗微生物的存活,從而干擾了病原菌的活性。 三、土傳病害的防治對策 土傳病害的防治應以農業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等綜合防治為最佳途徑,任何一項措施應考慮的核心問題應是土壤中病原菌和有益生物的平衡,任何破壞這一平衡的措施都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 農業防治包括輪作倒茬、應用抗病品種、增施有機肥等有利土壤微生物的措施。 土傳病害的生物防治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木霉菌、K84等在根病生物防治上已經廣泛應用,5406、增產菌以及生物肥(維他那、NEB等)在有利植物營養和抗病性上起到良好作用。 土傳病害的生物防治原理有營養競爭與占領、重寄生、抗生素的產生等。 土傳病害的化學防治走過了漫長的道路,早期用蒸汽高壓滅菌以及氯化苦、溴甲烷用作熏蒸劑,除對土壤肥力有影響外,同時干擾了土壤微生物的平衡,一旦平衡受到破壞,在土壤中很可能誘發更有害甚至更危險的微生物,沒有競爭微生物的存在,就有可能導致病害愈來愈嚴重。D-D乳劑、福爾馬林、棉隆等土壤消毒劑的使用存在同樣問題。 苯來特、多菌靈和甲基托布津等因施入土中易被吸附而藥效降低或對有益菌有殺滅或抑制作用而不能被普遍接受。 五氯硝基苯雖然是良好的土壤殺菌劑,但由于其致癌及高殘留而被生產綠色食品所禁止使用。 天達惡霉靈由于具有對土壤中多數病原真菌有較好的防效,而對放線菌等益菌沒有殺傷作用,在土壤中與鐵、鋁離子結合增強殺菌效果,且具有內吸快促進新根生長及易在土壤中被分解等特性,被認為土傳病害的首選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