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職業習慣,碰到一個有故事的人,往往會讓記者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國家863計劃課題“復合氨基低聚糖農作物抗病增產劑研究開發及中試推廣”的負責人張世家就是這樣一個有著傳奇故事的人。 和大家印象中身材高大的山東人不一樣,張世家的身型顯得有些瘦小,他自稱是“北人南相”。“莫言在他的報告文學《高密之光》里是這樣來形容我的,‘瘦如猿猴,一雙銳利的眼睛深深嵌在眼窩里,嘴里兩排漆黑的被含氟水毒害了的牙齒,能說能寫能喝酒能吸煙邋遢不洗衣服有濟公風度挺可愛的’。文章發表后,不少朋友說我被莫言丑化到家了,我卻覺得,知我者莫言也。”
按張世家的話說,他和莫言都是高密東北鄉那片紅高粱地上的不肖子孫。說是不肖,是因為他們都是叛逆者,對生育他們的那塊黑土地既恨又愛,從生下來懂事那天起就想,而且一直想,逃離沖出那塊高粱地。童年留給張世家的深刻印象是洪水和饑餓。大躍進,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除了上山下鄉以外,他們那一代人所經歷過的苦難,張世家都經歷了。
高中畢業后,張世家進了高密東北鄉棉油廠。他干的是廠里最重最苦的活———抬大簍子,上肩就是200多斤,每天掙1塊三毛錢的工錢,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了不起的數目。三年后,他離開了棉油廠,給當地鄉黨委的“秘書”當“秘書”,兼“土記者”,專給鄉黨委書記、鎮長寫報告、講話稿,有時也在報紙上發些小文章。
“一心想沖出高粱地的我,原本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時逢改革大潮,我不能不重新審視自己。當時縣委調我去高密縣委報道組工作,我斷然回絕,義無返顧。接著,又燒掉了10年里我在鄉黨委的寫的十幾麻袋一文不值的廢紙,在朋友的引見下,‘下!揭患亦l鎮企業。”他在這家鄉鎮企業一干就是8年,從辦公室主任干到副總、副董事長。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他卻又離開了這家企業,白手起家,創辦了山東天達藥業有限公司。張世家在總結他下海經歷的時候,分了三個階段,“坐海觀潮、下海弄潮、造海興潮”,這是他創業的真實寫照。
自小對科學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的他,同時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說,“我始終是農民的兒子,一心想為農民做點事情”。懷著“不安分的心理”和“農民情結”,他來到山東大學生命科學院接受了名譽教授的稱號,后來與陳靠山老師達成合作開發協議,這才有了國家863計劃課題“復合氨基低聚糖農作物抗病增產劑研究開發及中試推廣”的誕生。張世家還給根據這一科研項目成果生產的產品取了個名字叫“天達2116”,其寓意是要解決21世紀中國人口總數達到16億時的吃飯問題。
身為山東大學名譽教授的張世家給山東大學的學子們做過一個題為“我是一個不安分的人”的講座。他說,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是由一群不安分的人推動著向前發展和進步的。他確信,一個人的心境有多大就能做多大的事情,只要自己不打倒自己,就一定能成功,成功者尋找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失敗者尋找的是理由,這是成功者和失敗者最本質的區別。
本報記者唐婷 |